汶川新城水磨镇
项目简介
Project introduction
  • 项目地点
    四川汶川
  • 完成时间
    2009年
  • 项目范围
    2平方公里
  • 主创设计师
    陈可石
  • 荣誉
    联合国灾后重建全球最佳范例
    国家AAAAA级景区
    国务院灾后重建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
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由我们主持完成的汶川水磨镇重建方案首先提出了“以文化重构实现小镇灾后可持续发展”的核心理念,建立起安置—文化—经济—生态的复合模型,改善自然生态环境,并创造长久的就业机会,统筹居民安置与可持续发展。借鉴英国的经验,我们在汶川水磨镇设计中提出采用“总设计师负责制”,以城市设计为先导,多种设计手段并行,将川西民居、羌族和藏族建筑结合,以山地小镇丰富的空间形态、亭台楼阁和湖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和传统“风水”格局,再现了中国传统诗意小镇之美。
 
如今,水磨镇已经从一个工业重度污染地区转变为环境友好、独具特色的著名旅游小镇,成为国家5A级风景区,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肯定并获得国家最高设计奖,同时水磨镇还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和联合国人居署评为“灾后重建全球最佳范例”。
 
水磨镇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东南部边缘山区,岷江支流寿溪河畔。水磨镇历史悠久,生活着藏、羌、回、汉等多个民族,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,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。
 
2008年5月12日,发生在中国汶川县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灾难震惊全球。地震发生后,中国政府马上组织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援灾区的重建。经过两年多的规划和建设,汶川灾区重建成绩举世称赞。由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的水磨镇重建了禅寿老街、寿西湖、羌城三大区,水磨镇被认为是汶川灾后重建第一镇。
 
中国历史上的那些美丽小镇,最大的特征是整体形态完整性,道法自然、依山就势、因地制宜并寄予诗情画意。水磨镇规划设计从整体形态和景观入手进行小镇的设计,如同回到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,小镇的设计首先考虑到自然地理的因素:风、水、阳光、山形地貌。方案提出了以“寿溪湖”为中心的小镇总体形态和采用坡屋顶的山地建筑形式。
 
以湖面作为城市的核心景观。在城市设计中以湖面和绿地作为城市的核心景观,充分利用湖面进行城镇建设的经验,结合水面空间进行水磨镇整体风貌的打造,塑造依山傍水的生态新城形象。
 
再现人文历史和传统建筑学价值。水磨镇的规划设计再现了小镇人文历史和传统建筑学的价值:恢复了禅寿老街,严格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;在震后的废墟上重建了800米长的传统商业街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戏台、大夫第和字库等建筑;在居民安置区的设计上采用了传统羌族建筑学,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发展服务业的机会。 
 
创新建筑风格和建筑语言,以羌藏传统文化为基础,以现代的手法予以新的诠释,使水磨镇未来整体建筑风格体现出西羌传统建筑艺术的特征和风格。
 
汶川地震前,水磨镇只有一条老街保留了传统的川西建筑风格,其他建筑基本无明显的地域特色。因此,在水磨镇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,设计团队以羌藏传统文化为基础,从传统的藏族和羌族民居中吸取设计元素,着力于传统羌藏建筑艺术的现代化表达。在重建的过程中,设计团队充分结合西羌的深厚文化内涵,继承与发展西羌文化,通过建构完整的文化空间序列,寻求现代与传统的呼应。
 
为实现水磨镇整体文化风貌的和谐,方案提出了总体控制的要求。方案结合水磨镇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,对建筑高度、建筑材料、建筑色彩和立面提出控制要求, 以尊重地域性,保证整体风貌的和谐。水磨镇的几个标志性景观,包括寿溪湖、羌城、春风阁、水磨中学、西羌汇、禅城桥等,都诠释着传统羌藏之风。
 
羌城位于水磨镇规划区东北部、禅寿老街的东部,北部为连绵起伏的自然山峦,南面面临寿溪河,是灾后集中安置区。羌城将老街的肌理与商业氛围延续过来,共同组成区块内的主要道路与商业步行街。羌城所在地本是一片梯田,高差变化大。根据地形总体走势为北高南低、西高东低的特点,方案在18米的南北高差下将整个安置区划分为数个地块,地块内设计前后两户,它们之间结合地形存在一定高差,以此使建筑单体组合形成优美的层叠围合感。建筑的总体走势与原有地形充分贴合,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内,创造出羌城高低错落的风貌与宜人的街道空间。羌城的设计体现了现代生活方式与羌族传统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,并成为旅游的热点。
 
在建筑单体设计上,最初以藏族传统的红色、白色为主色调,而后充分吸取羌族民居的特点,采用建筑局部退台、坡屋顶,以及羌族民居传统的土黄色系,创造出颇具羌族风情的文化景观。羌城建成后,又参考茂县坪头村羌族民居的做法,在建筑的外立面运用水泥、谷草和铁环创造出类似黄泥的效果,不但防晒、防雨,而且耐用性持久;利用羌族传统的白石拼贴出各种羌族传统图案,极具民族特色。在运用传统元素的同时,设计也对羌城进行了较多的改造和创新,建筑内部布置已经不同于传统羌族民居。
 
民居是传统文化的浓缩与具体体现,在设计中设计团队关注极富羌藏民族特色的民居、碉楼的传统结构,力图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进行表达,在建筑的体量、色彩、材质和符号方面,寻求与传统的呼应。川西民居的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,基本组合单位是“院”,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“四合头”房,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,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。羌族的房屋布局紧密相连,建筑与建筑之间仅留出可供通行的走道。羌族传统建筑背山面水,坐北朝南,布局严密工整。所有建筑均以石块垒砌而成,远远望去,一片黄褐色的石屋皆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次上累,或高或低,错落有致,其间碉堡林立,气势不凡,风格独特。羌族建筑工艺精湛,构思独特,为防御敌人入侵,所有住房都互相连接,进入巷道,古羌先民引山泉修暗沟从寨内房屋底下流过,饮用、消防取水十分方便。在建筑设计中,设计团队充分提炼羌藏建筑形式和色彩,合理利用地方建筑材料,融合现代设计语言,以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建筑。
其他项目
Other projects
0755-2683-3799
© Copyright 2021 CR-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6036344号Powered by vancheer
top